核心提示:在凤凰卫视资讯台《总编辑时间》中,吕宁思引述香港学者观点,分析了香港人反对高铁建设的经济、政治原因。他指出,香港人反对高铁背后是对香港大陆化的担忧,对身份丧失的焦虑。以下是节目内容:
首先表明立场,作为香港居民,我是赞同和支持建设广深高铁香港段的,理由很简单:香港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发达都市,兴建高铁是新时代的要求。不过,这并不影响我想去认真听听反对兴建高铁人士的意见,特别是那批八零后的香港孩子们的想法。而倘若让本人去说服这批年轻人,似乎就更需要舍身处地去理解对方的思路,而不是简单以我们这一代人或者官员的思维去语重心长地简单宣传所谓整体利益。当然,肯定是轮不到我这类说起广东话来如同脑残智障的人,去说服香港八零后。
《亚洲周刊》最新刊登林沛理先生文章,值得一读。林先生文章题目是《反高铁究竟反甚么》,他写道:香港特区政府大概做梦也没有想到,一个创造大量就业、志在与高速发展的大陆经济进一步融合的基建工程,会变成一个动员八十後年轻人上街、凝聚各界反政府力量的鼓吹性议题。面对来自四面八方、越来越清晰可闻的反对声音,亲政府的智库和行政会议成员,以至特首曾荫权本人,一味只懂得诉诸香港人的经济理性,反映了他们对转型中的香港社会以及它的深层次矛盾,简直全无头绪。在一个贫富悬殊、经济利益分配严重失衡,以及极少数人拥有压倒性不公平优势的社会,政府迟早会被人民从奢谈整体利益的道德高地上拉下来。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整体利益作为推行某种政策的理据,其假设是水涨必定令(所有)船高。
可是,经验告诉香港人,水涨固然可以让某些人乘风破浪、驰骋万里,但另一些人却可能在当中没顶。去年香港的楼价平均升幅高达三成,有楼的人自然笑逐颜开,但本来已经买不起楼的人却益发绝望。耗资接近七百亿港元的广深港高铁香港段一旦上马,在施工期间与落成之後,无疑会为香港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但按照现时的权力架构,这些利益的分配、工程成本的支付,以至工程的界外效应和补偿的安排,又是否符合公平与合乎比例的原则?
长久以来,香港的土地和房地产政策向地产商的利益严重倾斜,楼宇建筑和买卖的法例更彷佛专为地产商牟取暴利而设。可是,市民对此一直逆来顺受,没有人为抗议楼价不断攀升而包围立法会。这是因为地产商早已紧紧扼住香港经济的咽喉,而太多香港市民透过置业和楼宇按揭成为楼价攀升的受惠者,社会似乎没有大规模反地产商和反楼价的共识。在这个意义上,反高铁运动的重要性在於它所发挥的示范作用:反高铁阵营的核心分子不过数千,已经令政府穷于应付;试想香港过百万的无壳蜗牛一旦组织起来,将会导致甚麽社会和政治后果。事实上,反地产商和反楼价的集体意志在社会早已存在,它的行使只需要一个有效的工具,而大多数是无楼一族的八十后世代,大有当这个工具的条件。
林先生认为,反高铁不是一场经济利益的争夺战,所关乎的也不只是社会公义的问题。在一个集体潜意识,但也深具象徵意义和浪漫色彩的层面,反高铁的活跃分子发动的,是一场一方面要保卫香港身份;另方面要重塑香港价值的两面战。九七後香港以令人胆战心惊的速度向大陆靠拢和归属,香港仍然保有它的法治与自由,但随着它对大陆经济近乎病态性的倚赖,两地的文化差异正在不断缩小,而香港独特的文化身份也变得岌岌可危。作为一个象徵,没有甚麽比将香港与深圳和广州串联成一个紧凑整体的高铁,更有力、更戏剧性地把香港“只是另一个大陆城市”的身份彰显出来。从这个角度看,至少在反高铁人士的心目中或潜意识里,反高铁要反的不仅是高铁,也是无止境、不加思索的香港大陆化趋势。由於这个趋势已经无可挽回,反高铁的行动也似乎只能够像保卫皇后码头一样,是一个美丽、苍凉但最终改变不了现实的手势。
|